當前,新冠病毒感染(COVID-19)正處于全球大流行過程中。早期的研究報道了COVID-19的病原學鑒定、流行病學、重癥/危重癥臨床特征、病死率及風險因素、治療效果等方面的數據。雖然不斷有關于SARS-CoV-2病毒載量及抗體產生方面的橫斷面數據及部分系列動態數據,但尚缺乏對COVID-19住院患者隊列的前瞻性病毒動力學和抗體應答動力學數據及其與臨床癥狀及轉歸的相關性研究報道。
2020年3月26日,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鄧國宏團隊聯合重慶公衛醫學中心陳耀凱團隊在MedRxiv 在線發表題為“Viral Kinetics and Antibody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的研究論文,以重慶67例COVID-19住院患者隊列(輕型和普通型38例,重癥20例,危重癥9例)為對象,針對SARS-CoV-2病毒排泄情況及抗體產生動態過程,展開了長達30天的系列動態觀察性研究。
研究表明:(一)2020年1月26日至2020年2月5日期間收治的67例COVID-19住院患者,以一代和二代病例為主,潛伏期沒有性別和年齡差異(平均約為6天),但3例青少年的潛伏期偏長(平均12天)。67例患者從發病到住院的平均時間為3天,說明早期發現和早期收治比率高,和武漢病例相比總體病情較輕,0例病死。(二)鼻咽拭子、痰液、大便是SARS-CoV-2病毒的主要排泄途徑,中位排毒期分別為12天、19天和18天,痰液的病毒排泄時間最長,持續陽性率最高。尿液和血漿病毒核酸陽性率僅為5.6%和5.7%,不是SARS-CoV-2病毒的排泄途徑。重癥患者的病毒排泄周期延長。(三)高載量的病人痰液中能用電鏡直接看到冠狀病毒形態。(四)針對病毒衣殼蛋白(NP)的IgM抗體約在7天出現,28天達到頂峰;IgG抗體約在10天出現,49天以后達到峰值并維持。(五)團隊發現,COVID-19患者的抗體應答存在三種類型:強應答者、弱應答者、無應答者。NP抗體強應答與病毒清除延遲及重癥顯著相關。
該研究顯示,SARS-CoV-2病毒在排泄模式上類似于甲型流感等常見呼吸道病毒,而抗體應答與疾病的關系類似SARS-CoV和MERS-CoV。研究結果支持鼻咽拭子、痰液、大便多類型樣本聯合檢測以提高核酸檢測方法敏感度。同時,對于新冠病毒感染的抗體診斷模式、免疫相關治療(激素、血漿治療等)、疫苗研發等領域,本研究提示了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關注的現象。

(撰稿:張娟、文玉潔,審稿:羅曉)
|